“认为‘五唯’可以破的人请举手”。这句话话音刚落,中科院计算所里的一个 120 平大小的房间里,近 100 人的讨论人群中,只有两个人举起了手。
这样悬殊的比例,恰恰佐证了这场“辩论会”议题的特殊性。
几个月前,一则“破五唯”通知发布。当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五唯”),决定在各有关高校开展“五唯”清理,在整个中国学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破五唯”文件(来源:教育部)
因此,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也特意选取这一话题,作为其在 2018 年的最后一场活动,为一整年的会议画上句号。
有意思的是,关于这个议题本身,现场讨论把该炮轰的都炮轰了——国内高校、科技部、教育部、科协……其中一些单位和机构甚至有高层亲临现场。但讨论最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大写加粗的问号:该不该破?破什么?立什么?谁来破?
活动现场
从现场的讨论来看,这群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员心中似乎都有答案,但又都没有答案。而 CCF YOCSEF 作为中国学术界诸多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在这个时间点组织了这样的一次公开大讨论,邀请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张晓东教授等学术界人士,来自腾讯、360 等公司的企业人员代表,甚至是科协的领导,并呼吁以学会名义在不久的将来给出一份声明或者向上级提交内参,可以说,在破五唯这个问题上,中国学术界最具改革精神的一个团体已经初现雏形。
“尺子”变旧,折不折?
—————————————————————————————————
“五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历史性的,因为我们发展太快了。”
辩论会一开始,作为当天分量最重的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如是说道。追溯五唯诞生的历史原因,成为各方对话正式开始前的首要话题。
冯长根
细究中国的科研评价体制的历史沿革,则经历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转变,从开始的行政评议、走向了同行评议,进而到指标量化评价、科研计量评价。发展到现在,五唯成了主流。
作为中国当下采用的一种科研评价体制,“五唯”的诞生自然是因为它曾经在某个历史阶段发挥了相当的作用才被延续至今。
具体来看五唯中五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有三项是自上而下规定的,即学位(教育部)、帽子(国家基金委、教育部、中组部、各级政府)、奖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论文则是国际同行评议,职称则是根据以上四项的量化累加、综合评审。
五者的关系是,学位需要论文,帽子需要其他四者,奖项需要其他四者。只有论文的发表不在体制内进行评价。因此,最客观的还是论文,但需要看论文长时间的影响,才能看出其真正价值。
而五唯的出现自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的确,在科技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确实需要一种能在短期内让具备一定科研生产效率的研究者脱颖而出,实现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数量的急剧增加的人才评价制度。
正如张晓东教授在其演讲《五唯让青年学者失掉了什么》中提到,当时的国情简单概括来就是,效率和数量优先,易操作易管理,一个抓手一把尺子,“五唯”面前,人人平等。
但现在之所以又提出要破它,自然也是因为国情的变化。张晓东教授认为,一大变化正是效率和数量的优先正在让位给效果和质量优先。
这种让位,也与目前中国鼓励原创创新的大方向保持一致,伴随着很强的迫切性:中国宏观的国家政策和形式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高水平的成果,对于卡脖子的技术目前是急需突破,去取得高水平的创新进而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基于“走量”考虑的五唯对于以上这些新的需求是不利的,所以,五唯一定要破。
但是,破五唯的过程当中肯定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当下行政主导、利益格局已经形成,怎么样能够在当前的利益格局下突破他,而稍微引入一些主观元素,里面的可操作性可能又会带来很大的质疑,如何才能给年轻人更多发展的机会,怎么样建立其中的平衡,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该炮轰的,都被炮轰了
—————————————————————————————————
回到具体每个个体的经历上,“五唯”又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根据现场的讨论,五唯作为一种评价体制受到质疑,关键的点在于它和资源分配息息相关,而且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科研人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已经是一种普遍性存在的现象。
在场几位青年学者提到的一个特别典型的场景就是求职,例如说,在唯论文上,一些大学就会明确要求求职者需要在几分的期刊上发过几篇文章,而计算机领域和其他领域非常不同的是其论文的接收方往往是领域内的学术会议,这种类型的“唯论文”已经有失公平。
甚至清华都成为在“五唯”讨论中的集中火力点之一,有人直接指出,现在清华每年的特优学生评比中,参选者简历中列的最多的“荣誉”就包括当过各种各样的“主席”,“清华作为国内高校的风向标,受五唯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在几个这样的典型亲身经历的分享之后,有与会者直接在现场高呼,“真应该让政府部门、教育部、科技部的人员也能够参与到。也听听群众的真实呼声”。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实际上,五唯中的五个评价标准并不是大家“炮轰”的焦点,因为在国际上,这五个评价标准其实也有公认的操作价值。更多的火力被放在了“唯”这个动作上,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唯”这个动作,让这几个评价标准出现了异化。
多元——破、立之间的最大共识
—————————————————————————————————
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破的是“五”,还是破的是“唯”,新的评价制度是什么?也就是,立什么?
在长达约 2 个小时近 20 人的发言中,DT 君听到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多元”。
来自 360 的一位会员就认为,需要一个常规的评价体系,同时也应该照顾某些特殊领域,有一些非常规的评价体系能够在常规之外起作用。
“曾经有一个领导到 360 问,把你们最强的黑客找出来。我们找了 10 个,领导问这 10 个都是什么学历,他们最高学历本科没毕业,这里面就涉及到培养网络安全人才,用常规的体系肯定不行。现在是一样的问题,我们要培养杰出的民族科学家,可能另外要有一套独立的体系,或者是稳定系统以外的体系可以运作。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可能有 成百上千 万的高校老师,这么大规模的资源分配,做判断非常难。破五唯是打破唯一手段,不是说五个方面的评价手段不用了。这 成百上千 万的老师,可能很大部分维持在谋生的阶段,所以肯定要涉及给他们基础保障之后,他们才会有独立的思想和发自内心的渴望。如果建立基础保障,首先要考虑到资源分配是怎么来的,然后才是如何在指标之外有补充的体系”,这位企业人员如此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中国现在的资源主体多元化,破五唯将少不了有企业界的参与,不同视角看破五唯问题也将推动更合理更全面的评价机制的建立。
现场提到的多元,也包括允许不同情况的高校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发展中的高校和已经很成熟的高校、已经做到和国际接轨的高校,三者的科研人才评价方式可以有不同;包括更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例如多个主观+客观元素的排列组合;甚至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计算构建出模型进行评价等。
但也有人提出具有“警惕多元”意味的建议。来自腾讯的一位学者提到,破五唯的东西最核心是资源分配,企业里面做绩效就是资源的分配,不仅要讲效果,还要讲效率,效率的分配就需要有客观评价的指标,只要有指标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而且这些都是可以迭代、更新、破立,但还是需要有一个标准存在。
“最不可理解的就是感动中国的评价,从来没有说谁可以评感动中国,最后怎么评呢?就看谁让观众流更多的眼泪”,她犀利地说道。
参会者合影
一个愿景和一群人的缩影
当天讨论的尾声,是现场学者对“破五唯最终能否成功”的投票。出乎意料的是,认为此事能成的票数从 2 涨到了 8 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破五唯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而且是积极的讨论空间。
当然,我们很难说这样一个微妙的变化最后会像一只蝴蝶一样,鼓动翅膀引发大洋彼岸的风暴,但对于一手建立 CCF YOCSEF 计算机学会秘书长、计算所研究员杜子德来说,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场面。而在他的总结发言中,从自己做起,从 CCF 内部先开始革命成为了他关于“破五唯”的第一个倡导。
而回顾过去 CCF YOCSEF 的专题论坛主题,从早些年的“面对新世纪,中国 IT 发展的机遇何在”和“软件学院的热潮与困惑”,到 2018 年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隐忧与挑战”、“中国半导体产业困境与解决之道”,“破五唯”,不难看出 CCF YOCSEF 对自身的定位:计算机青年工作者不仅传播学术思想,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在一些社会关注的公共政策和科技生态相关的问题产生思辩和讨论,成为改善中国科技生态的推动者甚至是主力军。
此前,杜子德曾和媒体透露,自己十年如一日地坚守 CCF YOCSEF 的原因——为优秀的青年计算机工作者搭建一个探讨产业政策、科研体制、学术评价、科研与产业融合等问题的平台。
如今看来,这个平台已经初具雏形。中国计算机青年工作者对政策、技术动态、创新机制等问题进行脑力激荡的最强烈渴望,CCF YOCSEF 将是是最值得观察的一个缩影。
(本文转载自Deep Tech深科技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